信息量大!河南省委举manbet行新闻发布会描绘未来发展新蓝图
manbet12月29日,河南省委在郑州举行首次新闻发布会,介绍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并解读《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德亚就《建议》的主要内容、突出特点等作主发布。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改革办、省发展改革委manbet、省科技厅、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回答记者提问,从不同侧面对《建议》展开解读。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负责同志主持发布会。
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德亚:“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路走来,可以概括为“三个很多”,就是我们经历的重大考验很多、得到的深刻启示很多、收获的重要成果很多。先说说成就。规划建议总结了“五个重大”,王国生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归纳了“五个五年”。
第一,这五年,是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实现重大跨越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做到了“换挡不失速”,经济总量连续跨过4万亿元、5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连续跨过7000美元、8000美元台阶,财政总收入实现超6000亿元的突破。
第二,这五年,是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高质量发展迈出重大步伐的五年。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城镇化推进速度全国领先,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67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以上,发展新动能显著增强,PM2.5、PM10年均浓度下降幅度超过3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5%左右。
第三,这五年,是河南地位和优势持续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的五年。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左右,粮食及肉类加工能力全国领先,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强化,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形成,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亿元、居中部地区首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
第四,这五年,是短板加快补齐、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区域性贫困问题有效解决,30万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安置区基本建成,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7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超过3.4万亿元。
第五,这五年,是管党治党扎实推进、政治生态不断优化的五年。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显著增强,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效。
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郝常伟:制定好规划建议是关系全省发展的大事要事,省委高度重视。省委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谋划我省“十四五”发展。王国生书记先后主持召开省直部门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等,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和起草组成员共同研究起草工作,多次审改文件稿。尹弘省长也多次听取起草工作汇报,研究重要工作。起草工作在省委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主要有3个特点:
一是领会中央精神与吃透河南省情相结合。省委把习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通起来,确保重大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河南落地落实。同时,省委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分别组织专题调研,省级领导同志带头到基层调研,深入研究“十四五”发展重大问题。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与开门问策相结合。今年以来,省委注重加强战略谋划,围绕“十四五”发展的重大思路、重大举措、重大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下发通知就规划建议起草征求各地各部门意见,分领域分层级召开专题座谈会manbet,开展网上征求意见活动、收集了近5000条宝贵意见建议,为《建议》起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持续将我省好的做法与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相结合。《建议》稿总结了“十三五”时期的“五个重大”成就,概括了“四个始终”的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同时,坚持“走出去”找标杆,省里两次组织党政代表团,先后赴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学习考察,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走好河南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郝常伟:目标非常重要,引领的不仅是方向,激发的更是斗志。参照中央的规划建议,我省《建议》稿紧紧围绕奋勇争先、更加出彩,设置了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关于2035年远景目标,省委提出坚持“两个高质量”,基本建成“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现代化河南。其中,“两个高质量”,即坚持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这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坚持的工作导向,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关键所在,反映了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河南实践;“四个强省”,即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这是综合考虑我省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优势提出来的,反映了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努力方向。“一个高地”,即中西部创新高地,这是全面塑造我省发展新优势的重大决策,树立了坚定走创新发展之路的鲜明导向。“一个家园”,即幸福美好家园,这顺应了亿万中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共同富裕的要求。
关于“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实现八个更大”,即全国新增长极培育实现更大突破、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更大跃升、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更大作为、乡村振兴实现更大成效、文化软实力实现更大提高、大河大山大平原保护治理实现更大进展、民生福祉实现更大改善、治理效能实现更大提升。考虑到我省是一个发展中大省,发展仍是我们面临的第一要务,为了更好地鼓舞奋勇争先的士气、振奋更加出彩的信心,《建议》稿提出了经济总量再迈上两个新的大台阶的发展目标。从“十三五”发展趋势看,我们先后迈上4万亿元、5万亿元两个大台阶,我省现代化建设具有坚实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行的。同时,又为结构调整、转型攻坚留有余地,引导各地把工作重心聚焦到高质量发展主题上来。
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德亚: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指出,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认识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的新变化;强调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全会深刻领会的重要论述,紧密联系河南实际,对“十四五”发展形势作出了“四期”交汇的判断。
一是认为,河南正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要乘势加快发展、为全国大局作更大贡献。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既交给了我们沉甸甸的担子,更为我省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
比如,枢纽链接作用愈加突出。我省地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上,先天的区位优势让我们有了更多借势联动发展的新空间,在东接长三角、北连京津冀、南通粤港澳、西牵成渝上有了更大舞台。
比如,腹地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我省经济体量超过5万亿元(连续16年,排名全国第五),人口千万级的省辖市就有4个,人口百万级的县(市、区)有36个,这都是有很大内需空间、很强内生动力的发展单元。
比如,生态屏障作用日益显现。今天的河南既是经济大省也是生态大省,既是交通枢纽也是生态廊道,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要助力国家生态安全,以保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为引领,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仅能为出彩中原打牢底色,更将为美丽中国增添亮色,必定会成为河南的又一张“王牌”。
二是认为,蓄势跃升的突破期,河南要在更多领域奋勇争先、推动中原更加出彩。近年来,我们持续强基础、立支柱、优布局、塑形象,具备了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一系列条件,实现更高能级发展的强劲势能、持久动能。比如,人口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市场空间优势在双循环格局下正加速转化为内需体系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有效供给优势。还有,农业农村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人文历史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优势。
三是认为,河南正处于调整转型的攻坚期,我们要奋力跨越关口、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尽管我省经济总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五,但与沿海发展在“质量”上的差距仍旧较大。总的看,河南仍处于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面对着旧力渐弱、新力渐强的分水岭,只有在破解结构性矛盾上聚焦发力,全面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才能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巩固提升我省发展在全国的位次。如果搭不上科技自立自强的“快车”、赶不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风口”,在新发展格局带来的重新洗牌中就会落于人后,中国经济版图中,河南会落后于人。
四是认为,河南正处于风险挑战的凸显期,我们要加快提升治理能力、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将面临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河南是在一个1亿人口的大省推进现代化建设,肩负着发展和转型的双重任务,无论是基本省情还是所处的发展阶段,都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迎伟:习叮嘱我们说,河南有1亿多人口,任何一项民生问题乘以这个人口基数都是大事情。“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持每年办好一批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人民生活品质得到重大提升。但解决好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为此,全会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把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导向,旗帜鲜明地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幸福美好家园、“十四五”时期把“民生福祉实现更大改善”作为重要目标,并对收入、就业、教育、社保、健康、养老和托幼等六个方面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出了系列安排部署。
总的考虑就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具体来看:
在增收方面,重点是围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通过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探索增加中低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等制度安排,促进低收入群体收入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扩大,过高收入进一步得到合理调节。
在就业方面,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三五”期间我省累计新增就业超过了670万人,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筹做好扩容量、优结构、提质量三篇文章,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在教育方面manbet,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更为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特别是针对“大班额”“上大学难”等问题,未来五年将在基本消除义务教育超大班额的基础上,加快推动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再布局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型本科和职业教育本科学校。
在社保方面,在落实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将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在健康方面,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深入实施健康中原行动,通过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等举措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重点将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医学中心、省区域医疗中心、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乡镇、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标升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在养老和托幼方面,围绕解决好“一老一小”突出问题,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三育”成本,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托幼服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让老人安度晚年、孩子茁壮成长。
河南在构建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有哪些方面优势?将采取哪些发展战略?完善哪些政策路径?
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德亚: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对此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特别强调,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有机衔接起来。
贯彻落实要求,全会对河南如何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判、系统部署,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河南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实现跃升,是重大战略机遇,特别是实体经济和市场规模等传统优势被赋予新的内涵。比如,实体经济基础扎实,市场主体总量达776万户,其中企业212万户、规上工业企业近2万户,均居中部首位,具有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强大供给力。比如,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拥有1亿多人口、2200多万中等收入群体并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2万亿,这是我们吸引高端要素集聚的重要依托。比如,产业体系完备,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的199个,产业配套能力强,是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支撑点、结合点;比如,区位优势、物流配送等优势得天独厚,以郑州为中心的4小时高铁圈、1.5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区域,多式联运、高效集疏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形成,具有打造“离市场最近”省份的优良条件,枢纽优势正在加快向物流优势、产业优势转化。比如,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年龄人口6500多万人,每年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80多万人、技能培训300万人次左右,职业素养持续提升,能够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比如,开放通道、平台带来的聚合效应不断显现,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并进,自贸区等平台功能日益完善,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形成,深度链接国际循环的条件更加完备。这些完全可以塑造人力资本、内需体系、流通经济、有效供给新优势。基于这些分析,规划《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强化中原腹地支撑作用,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在具体工作中,全会强调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需求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供给体系畅通产业循环,完善内需体系畅通市场循环,完善流通体系畅通城乡循环,完善通道体系畅通内外循环。一是搞活流通优环境。加快推进以航空和高铁为引领的大通道、大路网、大枢纽建设和多式联运发展,统筹推进现代物流、商贸流通设施和网络升级改造,促进生产和消费高效连接。对标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二是挖掘潜力扩内需。实施基础能力和民生补短板行动,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动汽车、家电、旅游等重点领域消费提档升级,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提水平。持续提升“四路协同”“五区联动”水平,健全功能性口岸体系,发展壮大开放型经济,在加快建设开放强省中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河南将如何通过改革,来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政府维度看,一方面,是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调整,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给民营经济以更大发展空间;通过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把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与民营企业的机制优势结合起来,融合发展;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更多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大家都知道郑煤机,这个企业亲自去看过,就是通过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成长为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的典范。
另一方面,是优化发展环境。就是要通过简政放权,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交还给市场,营造一个让全省776万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充分发展的市场环境,同时要通过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幅提升行政事务效率,把政府该提供的服务以最便利的方式提供给企业。
从市场维度看,一个是健全市场体系。经过40多年的改革,我们的商品市场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运行机制都已经比较完善。但要素市场特别是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还很不完善。因此,首要的任务是要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体系。比如,在土地要素方面,要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采取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盘活低效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另一个是完善市场规则。就是要通过改革,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壁垒,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因素,建立公开透明的交易规则,形成市场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使各类要素能够按照市场机制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比如,在技术要素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明确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归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让知识和技术“更有价值”,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精神。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接下来河南将重点从哪些方面稳定经济增长,巩固回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迎伟:明年河南将重点从4个方面稳定经济增长,巩固回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第一,是抓投资。聚焦产业、交通、能源等领域,重点推进高速公路“13445”工程、郑济高铁郑州至濮阳段、西气东输三线中段(河南段)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呼南高铁豫西通道,积极推进洛平漯周高铁项目,继续实行“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改革,稳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第二,是促消费。我省有1亿人口的市场规模,消费增长蕴含巨大潜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明年将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优化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家电更新等方面政策,培育发展“互联网+”等新兴消费业态,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充分挖掘我省消费市场潜力。
第三,是强实体。目前我省市场主体实有总数已经达到776.2万户,他们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明年将继续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让利政策,进一步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功能,提高中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比重。同时,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推动成熟企业挂牌上市。
第四,是防风险。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突出抓好高风险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的识别、监测和管控,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一行一策”稳妥化解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互联网金融活动,牢牢守住风险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将如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保仓: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下一步将在五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一是把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扭住种子和耕地这两个要害,加强种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严格耕地保护,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打造“豫麦”品牌。
二是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基础支撑。坚持“三链同构”,实施“一县一业”,大力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三是把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关键抓手。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四是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依法保护进城落户农民权益。
五是把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检测和帮扶机制,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在脱贫县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推动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概括起来,就是坚持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六化”方向,实现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市场竞争力高、农民收入高“六高”目标,实施十大行动。
一是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行动,明年新建高标准农田75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二是高效种养业发展行动,建设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猪存栏量达到4400万头、恢复至常年水平;
四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围绕速冻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和肉牛、奶牛、花生、茶叶、苹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产业集群;
五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加快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六是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行动,发挥农业休闲、旅游、康养等多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
省委全会提出,要在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上实现更大跃升。打造创新高地需要广大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河南将采取哪些举措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河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刘英锋:围绕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这个战略目标,下一步河南将落实四方面的安排部署。
一是大力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锻造工程,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做强创新“引擎”,夯实创新根基;通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突破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努力占据“头部领域”、掌握“头部技术”,争取更多的并跑和领跑;通过实施创新载体提质工程,强化郑洛新自创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放大自创区“头雁效应”。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扶持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培育一大批创新企业,引进优质创新企业,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政策扶持,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三是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实施创新人才队伍壮大工程,牢牢抓住培育、引进、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努力形成创新人才育得强、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循环。
四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多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多渠道加大创新投入,多角度强化激励引导,多途径对接创新优势区域,多平台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增效,多方位提升创新服务,努力打造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事业百舸争流的社会氛围。
“十三五”期间,我省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翻了两番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万家,培育出像中铁装备、宇通客车manbet、仕佳光子等一批创新龙头企业,带动盾构、新能源客车等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但总体上讲,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高企数量不多。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多措并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从两个方面发力:
一方面,组织开展培育创新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力争2022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0家。在做好本土企业培育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型企业的引进力度。
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源统筹,着力形成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合力。支持创新型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支持创新型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要打好“税收+财政+金融”的政策“组合拳”,充分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充分应用好研发费用财政奖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等财政政策,激励引导广大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好“科技贷”“科创基金”等作用,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及时的资金支持。
“十四五”期间,河南在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方面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迎伟: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不但关系各地的目标定位和发展导向,也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省委《建议》深入贯彻关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突出中心带动整体联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各地不同特点,做出系统布局和安排。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高扬中心城市“龙头”。科学把握产业和人口向经济发展优势区域集中的客观规律,顺应区域经济格局呈现的动力极化、区域差异化、发展一体化长期趋势,提出构建“主副引领、两圈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这既符合新发展理念、切合河南实际,也是对历届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延续和提升。
“主副引领”,就是充分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在全省的引领带动作用,共同唱好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双城记”。“两圈带动”,就是以生态为基础、以产业为重点、以交通为关键,完善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郑开同城化先行示范区,加快郑许、郑新、郑焦一体化步伐,推动洛济深度融合,深化洛阳与平顶山、三门峡、焦作合作联动,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三区协同”,就是提升南阳、安阳、商丘三个区域中心城市规模能级,强化周边联动,主动融入对接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多点支撑”,就是完善重要节点城市资源要素承载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强化特色错位发展,打造一批新兴增长极。
比如,提出要推进信阳践行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示范区、驻马店国际农都建设,要推进周口新兴临港经济城市、漯河国际食品名城建设,要推进鹤壁高质量发展城市、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建设,支持三门峡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等,极大地激发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
第二,筑牢县域经济“底盘”。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县域,短板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省委《建议》深入贯彻落实习对我省提出的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开展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创建为抓手,对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农业优势明显的县(市)、生态功能突出的县(市)分类做出安排,对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做出部署,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打造一批产业先进、充满活力、城乡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的强县,形成一批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增长点,为扩大内需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打通区域合作“筋脉”。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务实的行动,在区域合作中寻机遇、建载体。在新一轮区域发展布局中,有两大亮点:
一是提出“推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目前,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已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十四五”期间,将全面加强与陕西、山西的战略合作,推动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西安都市圈、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是提出把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摆上重要议程。落实我省与长三角的战略合作成果,进一步强化东向合作,以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纽带,创新河南与长三角地区跨省域对接合作机制,推动沿线城市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
“十四五”期间,河南将采取哪些举措,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
河南省工信厅副厅长郝敬红:经过“十三五”的发展,我省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全国41个行业大类中的40个,工业规模总量持续壮大,稳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1位;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明显,形成了装备制造、现代食品2个万亿级集群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建材、轻纺等1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超过20%,具备了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强省的良好基础。但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贡献弱、产业布局不合理、高能级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数量少、创新能力弱等突出问题。习指出要“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国”,在去年视察河南时更是强调了“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这次省委全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重点安排和部署,明确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思路、目标、方向和路径。“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从五个方面强化推进。
一是强化新兴产业带动。集中资源要素,实施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围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第五代移动通信等10大新兴产业链打造,重点培育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00个引领型企业和100个高水平创新平台,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翻一番。
二是加快产业升级换代。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壮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现代轻纺等6个战略支柱产业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制定10大传统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实施“新技改”工程,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推进钢铁、铝加工、煤化工、水泥、煤电等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发展,焕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三是大力推动融合发展。坚持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大“新基建”力度,加快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建设,打造更多应用场景,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选树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成一批智能工厂(车间)、绿色工厂(园区),再实现5万家企业上云。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形成“民”“民参军”良好发展格局。
四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工业强基”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建设一批企业创新联合体,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在重点产业领域全覆盖,建立重点产业链技术短板清单,强化联合技术攻关,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强化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完善落实新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高端软件首版次等政策;组建河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五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引导全省制造业空间重组、链条重构、优势重塑,提升郑州、洛阳双核引领作用,突出京广、陇海两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轴支撑,推动黄河、淮河、汉江流域地区积极对接双核、两轴,着力形成“双核引领、两轴支撑、三带协同”的制造业发展空间新布局。
未来五年,河南将构建怎样的生态格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黄河岸绿水清?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迎伟:去年9月18日,习在郑州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全省上下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不仅提升了我省在全国生态格局中的地位,更彰显了在全国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一年来,省委、省政府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作为“先手棋”,推动120公里绿色生态长廊全面建成,18个国控断面全部实现劣V类水质清零,促使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更深刻、贯彻更自觉,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氛围越来越浓,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习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这一重要论断把黄河生态保护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河南既是重大历史机遇,也是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省委《建议》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明确提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加快建设生态强省。明确了在未来五年,将着力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重点在“防”“治”“建”“调”“管”5个方面聚焦发力。
具体来说,“防”的方面,主要以标准化堤防提升和防洪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贯孟堤扩建、温孟滩防护堤加固、北金堤蓄滞洪区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开展黄河郑州河段堤防刚性防护试点,筑牢安澜稳固防线。
“治”的方面,主要以环境污染“3+1”专项整治为突破口,统筹推动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协同治理,突出抓好“四水同治”,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环境质量。
“建”的方面,主要以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为牵引,按照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思路,推进复合型生态廊道全景贯通,打造保护母亲河的绿廊、建设幸福河的游廊、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高质量发展长廊。
“调”的方面,主要是牢牢抓住黄河水沙关系调节“牛鼻子”,发挥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枢纽作用,增强径流调控和洪水泥沙控制能力。
“管”的方面,主要是持续实施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河湖“清四乱”等行动,严格控制、适当调整影响黄河干支流周边的企业和项目,坚决禁止任何破坏母亲河的行为。
通过这五个方面,让黄河河南段成为护佑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长城”,让我省沿黄人民更加幸福。
如何构建“绿色中原”的生态格局?省委《建议》也做出了明确安排,即发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引领作用,充分考虑我省地跨长江、淮河、海河等流域和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等重要山脉,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主干线,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地位重要的实际,鲜明提出了具有震撼力、冲击力的大河大山大平原生态格局,重点构建以黄河干流为主线,太行山、伏牛山manbet、桐柏—大别山等山地为屏障,淮河、南水北调中线、隋唐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为主要串联廊道,“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同时,提出要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的精准防治,消除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围绕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再强调的碳排放问题,提出大力培育绿色发展方式,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构建绿色高效的产业体系,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明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和我省黄河规划的开局起步之年,将继续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作为优先项,持续推进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全面实现郑汴洛段全景贯通,着力打造沿黄生态带,协同开展环境污染“3+1”专项整治行动,以保护母亲河、建设母亲河为引领,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出彩中原打牢底色,为美丽中国增添亮色。
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德亚:全会着眼把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用好用足、把文旅融合产业做大做强,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并从4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的文化建设作了具体安排。
一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占据统摄地位的旗帜和灵魂。对社会主义文化来说,其旗帜和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特别是强化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巩固全省上下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是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是彰显中华文化旺盛生机的源头活水。在河南强调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赋予了河南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我们将围绕传承民族基因、讲好黄河故事,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加快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不断挖掘优秀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把河南建成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们将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文化强必须产业强。我们将加快文旅融合和数字化转型步伐,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核心板块,用更多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消费模式让全世界感知河南文化、爱上河南文化。
四是提升全民文明素养。文明是现代化社会的显著标志。我们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先进典型培树和宣传力度,培养千千万万出彩河南人。特别是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个载体,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们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砥砺全省人民开启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